梅毒滴度1:2通常需要治疗。梅毒滴度反映疾病活动性,1:2虽属低滴度,但仍提示存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可能由早期感染、既往未规范治疗或血清固定等原因引起。
1. 早期感染低滴度可能处于梅毒一期或二期早期,表现为硬下疳或皮疹。需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
2. 既往治疗不足既往治疗不彻底可能导致滴度持续阳性。需复查治疗史并完成全程青霉素治疗,避免进展为晚期梅毒。
3. 血清固定现象部分患者治疗后滴度长期维持在低水平,无临床复发表现。需结合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定期监测滴度变化。
4. 其他特殊情况妊娠期、HIV合并感染等情况下,即使低滴度也须强化治疗。妊娠期推荐青霉素脱敏治疗,HIV感染者需延长疗程。
建议尽早就诊皮肤性病科,完成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RPR或TPPA。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伴侣需同步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