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既往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时期存在差异,与筛查标准、人群特征等因素相关。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80年代前全球发病率普遍较低,多数地区报告数据在1-3%范围内。随着诊断标准调整和筛查普及,90年代后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国家数据显示达到5-8%。进入21世纪后,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标准推广使诊断率进一步升高,部分地区报告数据升至10-15%。高龄孕妇、超重人群比例增加以及饮食习惯变化是推动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亚洲人群具有更高遗传易感性,部分亚洲国家数据高于欧美地区。我国2010年前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为8-10%,近年部分地区研究显示已达12-18%。不同地区数据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孕前体重管理意识相关,城市地区通常高于农村。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通过医学营养治疗控制血糖,每日主食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00-25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适量运动可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有氧活动,每周累计150分钟。自我血糖监测应涵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仪需定期校准。产检时需加强胎儿生长发育监测,重点关注羊水指数和脐血流参数。产后6-12周需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此后每3年筛查一次糖尿病。哺乳期仍需注意膳食平衡,保证优质蛋白和钙质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