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感染主要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接触感染动物、卫生条件差、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水源污染等因素有关。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后可能导致胃肠炎、伤寒等疾病。
1、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沙门菌常存在于未煮熟的肉类、禽类、蛋类及乳制品中。食用这些被污染的食物是感染的主要途径。食物在加工、储存或烹饪过程中若未达到安全温度,沙门菌可能存活并导致感染。建议彻底加热食物,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动物性食品。
2、接触感染动物家禽、爬行动物、啮齿类动物等可能携带沙门菌。直接接触这些动物或其排泄物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应避免接触高风险动物,接触后需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卫生条件差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会增加感染风险。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厨房用具生熟混用、食物储存不当等行为可能造成交叉污染。保持环境清洁、规范食品处理流程可有效预防。
4、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化疗人群、器官移植受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安全,避免食用高风险食物,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干预。
5、水源污染被动物粪便或污水污染的水源可能含有沙门菌。饮用未煮沸的污染水或在污染水域游泳时误吞水可能引发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应选择瓶装水或煮沸后饮用,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污染的水体。
预防沙门菌感染需注重饮食卫生,肉类禽蛋类应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处理生食后及时清洁双手和厨具。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泻或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免疫功能低下者及婴幼儿出现症状需立即医疗干预。日常注意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与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密切接触,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