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睡眠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疾病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睡眠时间短或入睡困难的遗传倾向,可能与生物钟基因突变有关。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对咖啡因敏感、夜间清醒度高,可通过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过长等方式调节。
2、环境因素卧室光线过强、噪音超过40分贝、温度不适或寝具不合适都会干扰睡眠。建议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室温控制在18-22摄氏度,选择支撑性良好的枕头和床垫。
3、生理因素孕期激素变化、更年期潮热、时差反应或倒班工作会打乱睡眠节律。适量运动、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限制液体摄入有助于改善。老年人深度睡眠减少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4、心理因素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常伴失眠,表现为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长期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建议通过正念冥想、认知行为治疗干预,严重时需心理科就诊。
5、疾病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与肥胖、颌面结构异常有关,通常伴随夜间憋醒、日间嗜睡,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确诊。
改善睡眠需建立规律作息,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卧室环境应安静黑暗,可尝试温水泡脚、轻柔音乐助眠。若持续失眠超过1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建议到睡眠专科就诊评估。白天保持适量户外活动,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