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力测试及血糖监测等方法综合判断。
1、眼底检查:
散瞳后使用检眼镜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手段。可发现早期微动脉瘤、出血点等特征性改变,对非增殖期病变诊断价值较高。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通过红外光对视网膜各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能精确检测黄斑水肿厚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诊断敏感性达90%以上,可量化评估病变进展程度,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连续拍摄视网膜血管影像,能清晰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新生血管等增殖期病变特征。该检查对判断缺血程度和激光治疗指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属于有创检查需评估过敏风险。
4、视力测试:
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可客观反映黄斑功能受损情况。突发视力下降提示可能出现玻璃体出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急症。定期视力监测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病变,测试结果需结合眼底检查综合判断。
5、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和动态血糖监测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研究显示HbA1c每降低1%,视网膜病变风险下降35%。血糖波动与微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强化血糖控制能延缓病变进展。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低升糖指数饮食,适量摄入富含叶黄素的深色蔬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眼底出血。严格戒烟并控制血压血脂,每3-6个月复查眼底。出现视物变形、飞蚊症加重等症状需立即就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增加眼底检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