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身免疫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本病多并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层炎、虹膜炎等自身免疫性肠外表现。
二、变态反应。
三、遗传 本病在血缘家族的发病率较高。
四、感染 目前一般认为感染是继发或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总之本病的发生可能为免疫、遗传等因素与外源性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 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至30余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粘液、脓血。
2.腹痛 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
3.其他症状 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
二、全身表现:
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
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四、临床类型:按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一)轻型 临床最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粘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二)重型 较少见。急性起病,症状重,有全身症状及肠道外表现,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加重,累及全结肠,并发症也较多见。
(三)暴发型 最少见。
检查
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钠、钾、氯降低。
二、粪便检查 活动期有粘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
三、免疫学检查 IgG、IgM可稍有增加,抗结肠粘膜抗体阳性。
四、纤维结肠镜检查 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粘膜活检,可明确病变的性质。
五、钡剂灌肠X线检查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
治疗
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型和暴发型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待病情好转后酌情给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饮食。
二、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 一般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常用氢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强的松龙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发免复发。
四、硫唑嘌呤 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者。
五、抗生素 对暴发型及重型者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氨苄青霉素、灭滴灵等治疗。
六、灌肠治疗 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
七、手术治疗 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
病程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有反复急性发作者预后较差、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良好;暴发型、有并发症或年龄在60岁以上者,预后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