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型紫癜通常表现为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或瘀斑,按压不褪色,不伴其他异常症状。判断单纯型紫癜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史综合分析,主要依据包括皮肤症状孤立存在、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功能无异常、无内脏出血倾向等。
1、症状特征单纯型紫癜的皮肤瘀点或瘀斑多对称分布于四肢,尤其下肢伸侧,直径通常小于3毫米,呈紫红色或暗紫色,无瘙痒或疼痛感。皮损可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出现,消退后不留痕迹。需注意与过敏性紫癜鉴别,后者常伴关节肿痛、腹痛或肾脏损害。
2、血小板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认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100-300×10⁹/L,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需进一步做血小板聚集试验或出血时间测定。单纯型紫癜患者血小板功能通常无显著异常。
3、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正常,可排除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对于育龄期女性,需关注是否与月经周期相关,部分单纯型紫癜患者表现为周期性月经前加重。
4、毛细血管脆性束臂试验阳性提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但该结果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单纯型紫癜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能呈弱阳性,但程度较轻,与症状严重度不完全相关。
5、排除继发因素需详细询问用药史、家族史及伴随症状,排除药物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能导致类似表现,维生素C缺乏症也可引起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日常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穿着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西蓝花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完整性。若出现紫癜范围扩大、伴随发热或黏膜出血,应及时就医复查血常规与凝血功能。女性患者建议记录紫癜出现与月经周期的关联性,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