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后疼痛可能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炎、尿道狭窄等原因有关。排尿后疼痛通常表现为灼烧感、刺痛感或持续隐痛,严重时可能伴随血尿或发热。
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排尿后疼痛的常见原因,细菌侵入尿道或膀胱会导致黏膜炎症。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液浑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胀感。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同时建议增加饮水量促进细菌排出。
2、尿路结石尿道或膀胱结石移动时可能划伤黏膜,排尿时尿液刺激创面引发锐痛。疼痛常呈阵发性,可能向会阴部放射,改变体位可能加重症状。确诊需通过超声检查,较小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配合排石颗粒等药物促进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碎石治疗。
3、前列腺炎男性患者排尿末疼痛可能与前列腺充血有关,常见于久坐或酗酒人群。症状包括会阴部胀痛、尿线变细,急性发作时可能伴随寒战高热。治疗可采用坦索罗辛等α受体阻滞剂配合温水坐浴,慢性患者需避免辛辣食物刺激。
4、膀胱炎膀胱黏膜受化学刺激或细菌感染时,排尿后膀胱收缩会加剧疼痛感。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疼痛更为持久,可能伴随尿意窘迫症状。除抗生素治疗外,可遵医嘱使用黄酮哌酯缓解膀胱痉挛,日常需减少咖啡因摄入。
5、尿道狭窄尿道瘢痕收缩导致排尿阻力增大,尿液通过狭窄段时产生高压射流刺激神经。常见于外伤或反复感染患者,表现为尿流分叉、排尿时间延长。轻度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改善,严重者需手术重建尿道。
出现排尿后疼痛应记录疼痛特点与伴随症状,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每日保持1500-2000毫升饮水量,排尿后及时清洁会阴部。建议穿着棉质透气内裤,减少盆浴使用刺激性洗剂。若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血尿、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诊泌尿外科进行尿常规与超声检查。长期反复发作患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血糖可降低尿路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