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年龄分布及治疗方式。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少年,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多见于中老年,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口服降糖药控制。
一、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因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则因胰岛素抵抗为主伴随相对分泌不足,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正常或偏高。1型患者需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如GAD抗体确诊,2型患者常伴随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表现。
二、起病特点1型糖尿病起病急骤,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部分患者通过体检发现。1型患者确诊时BMI多正常,2型患者超重概率较高。
三、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须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联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2型糖尿病首选二甲双胍缓释片等口服药,病程较长者可联用西格列汀片等DPP-4抑制剂,严重者需注射胰岛素。
四、并发症风险1型糖尿病更早出现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定期眼底检查。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更常见,应加强血脂管理。两者均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但1型患者血糖波动更大,低血糖风险更高。
五、遗传倾向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型相关,直系亲属患病概率约5%。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更显著,父母患病则子女发病概率达40%。1型可能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2型常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共存。
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分型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1型患者应掌握胰岛素剂量调整技巧,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对低血糖。2型患者需控制每日总热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饭,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所有患者均应定期监测血糖、足部护理及并发症筛查,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