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导致的听力下降通常不能自愈,需及时就医干预。中耳炎主要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类型,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鼓室内脓液积聚会压迫听小骨链,导致传导性耳聋,表现为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此时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若鼓膜穿孔持续不愈,可能需行鼓膜修补术恢复听力。分泌性中耳炎因中耳负压积液致听力减退,儿童常见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开口,需通过鼻喷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水肿,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炎症破坏听骨链,可能需听力重建手术,同时需规律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耳漏。
少数轻微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感冒痊愈后咽鼓管功能恢复,中耳积液可自行吸收,听力逐渐改善。但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病程早期且无继发感染时,仍需通过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压力变化。若积液超过三个月未吸收,可能形成胶耳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出现听力下降应避免自行掏耳或用力擤鼻,防止病菌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无菌棉球堵塞外耳道。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以减少黏膜充血。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耳内镜、纯音测听等检查明确中耳炎类型及听力损伤程度,针对性治疗可有效恢复听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