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脒中毒通常由皮肤接触、误服、职业暴露、药物滥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杀虫脒是一种有机氮类杀虫剂,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导致中毒。
1、皮肤接触杀虫脒可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喷洒农药时未穿戴防护服或手套,皮肤直接沾染药液后可能出现局部刺痛、红肿,严重时伴随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皮肤,并及时就医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2、误服误将杀虫脒当作饮用水或食物摄入是常见中毒原因。中毒者可能出现口腔灼烧感、呕吐物带血丝,伴随嗜睡、紫绀等缺氧表现。临床常用亚甲蓝注射液解除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配合注射用硫代硫酸钠促进毒物代谢。
3、职业暴露农药生产或施用人员长期低浓度接触杀虫脒,可能出现慢性头痛、乏力,严重者发生肝肾功能损伤。职业防护需配备防毒面具和胶靴,工作后彻底清洗可能接触部位。出现症状时可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脏器。
4、药物滥用个别案例显示将杀虫脒作为堕胎药滥用,会导致阴道大出血伴急性肾衰竭。需紧急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凝血障碍,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此类情况需严格禁止并加强农药管理。
5、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或污染水源可能引起群体性中毒。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与意识障碍并存,需检测血胆碱酯酶活性。治疗除洗胃导泻外,可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拮抗中枢抑制效应。
接触农药后应立即脱除污染衣物并用流动清水冲洗,误服者禁止催吐以防窒息。所有疑似中毒者均需监测生命体征至少24小时,重点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日常储存农药须原包装密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专用柜中,过期农药应交由专业机构处理。农业生产者应定期接受安全培训,掌握防护设备正确穿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