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肠嵌顿可通过手法复位、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手术治疗、术后护理等方式治疗。小肠嵌顿通常由腹股沟疝、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早期发现的小肠嵌顿可尝试手法复位。医生会通过轻柔按压腹部将脱出的肠管推回腹腔,适用于嵌顿时间短且无肠坏死的情况。操作前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复位后需观察24小时腹部体征。若出现持续哭闹或呕吐需立即复查。
2、禁食补液所有小肠嵌顿患儿均需立即禁食并静脉补液。通过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保护胃肠黏膜。补液量按每日50-100ml/kg计算,同时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
3、胃肠减压需留置胃管进行持续胃肠减压,常用8-10Fr小儿胃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减压可缓解肠管扩张,降低腹腔压力,配合注射用甲氧氯普胺促进胃肠蠕动。减压期间隔2小时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防止堵塞。
4、手术治疗嵌顿超过6小时或手法复位失败需行急诊手术。常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或开腹肠管复位术,术中需评估肠管活力,坏死肠段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布洛芬混悬液镇痛。
5、术后护理术后需保持切口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换药。逐步过渡流质饮食,首选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哭闹和奔跑。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复发情况。
家长发现患儿突发腹痛、呕吐或腹股沟包块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术后需提供易消化食物如蒸蛋羹、烂面条,避免豆类等产气食物。保持排便通畅,每日记录体温和腹部症状,术后2周内避免盆浴。若出现发热或切口渗液需及时返院检查。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乳铁蛋白粉增强免疫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