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皮肤黏膜接触传播、环境污染物间接传播。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进入健康人体内,也可通过共用餐具、胎盘感染或皮肤伤口等途径传播。
1、呼吸道飞沫传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细菌可能定植于肺部。这种传播方式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概率更高,需注意佩戴口罩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消化道传播饮用未经消毒的含菌牛奶或食用被结核患者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肠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可突破胃肠黏膜屏障进入淋巴系统,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较高。建议避免生食乳制品,餐具需高温消毒。
3、母婴垂直传播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细菌传染给胎儿。新生儿可能出现先天性结核病,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孕期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传播概率,需加强产前筛查。
4、皮肤黏膜接触传播皮肤破损后接触结核患者的痰液或脓性分泌物可能引发皮肤结核。医务人员、家属等密切接触者需做好防护,处理污染物时应戴手套,接触后立即用消毒剂清洁皮肤。
5、环境污染物间接传播结核分枝杆菌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沾染公共物品如门把手、书籍等形成传播。免疫力正常者通常不会因此感染,但HIV感染者等高风险人群需注意环境消毒,避免触摸口鼻。
预防肺结核需多管齐下,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应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D有助于增强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建议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避免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超过两周时,须及时到呼吸科或感染科就诊,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