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既可生长在子宫内部也可位于子宫外部,具体位置取决于肌瘤类型。子宫肌瘤按生长部位主要分为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三类。
1、黏膜下肌瘤:
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可能仅通过蒂与子宫相连。这类肌瘤容易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可明确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关系。
2、肌壁间肌瘤:
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被肌层包围,是最常见的类型。随着肌瘤增大,子宫体积会相应增大,可能压迫膀胱或直肠,引起尿频或便秘等症状。这类肌瘤生长速度较慢,多数无明显症状。
3、浆膜下肌瘤:
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可能仅通过蒂与子宫相连。较大肌瘤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引起下腹坠胀感。特殊情况下,浆膜下肌瘤可形成带蒂肌瘤,甚至发生扭转导致急腹症。
4、特殊类型肌瘤:
阔韧带肌瘤属于特殊类型,肌瘤生长在阔韧带内。宫颈肌瘤发生在宫颈部位,可能引起排尿困难等症状。这些特殊类型肌瘤在临床相对少见,诊断时需注意鉴别。
5、多发性肌瘤:
约70%患者为多发性肌瘤,可同时存在不同类型肌瘤。肌瘤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十厘米不等,生长速度因人而异。绝经后肌瘤通常会逐渐萎缩,但部分患者仍需定期随访。
子宫肌瘤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预防贫血。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妇科检查能及时发现肌瘤变化,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介入治疗主要有子宫动脉栓塞术、射频消融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微波消融术、冷冻消融术等方式。
1、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使其萎缩。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常见并发症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疼痛、月经异常等,多数在1-2周内缓解。需注意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肌瘤缩小情况。
2、射频消融术:
在影像引导下将电极针插入肌瘤组织,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能破坏肌瘤细胞。适用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肌壁间肌瘤,单次治疗成功率约85%。可能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隐痛等反应,通常2-3周消失。术后需避孕3-6个月。
3、高强度聚焦超声:
利用超声波聚焦产生高温使肌瘤组织凝固坏死。完全无创,治疗时间约2-3小时,适合未生育女性。可能出现皮肤灼伤、骶尾部疼痛等不良反应。治疗后需每3个月复查超声观察肌瘤吸收情况,约60%患者6个月内肌瘤体积缩小50%以上。
4、微波消融术:
经阴道或腹部穿刺将微波天线导入肌瘤,通过微波热效应使组织变性坏死。对3-8厘米的肌瘤效果较好,术中实时超声监控可精准控制消融范围。术后可能出现阴道流血、尿频等症状,1-2周逐渐减轻。建议治疗后3个月复查评估疗效。
5、冷冻消融术:
采用超低温冷冻探头破坏肌瘤细胞,适用于带蒂的粘膜下肌瘤。治疗过程约30-60分钟,术后肌瘤会逐渐排出或吸收。可能引起水样阴道排液、轻度腹痛等反应。需注意术后2周内避免性生活,6周内禁止盆浴。
介入治疗后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含铁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负重和腹部用力动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超声,观察肌瘤体积变化和血流情况。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异常阴道出血应及时就诊。保持外阴清洁,3个月内避免游泳和泡温泉,规律作息有助于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