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果酱样便、腹部包块等。防治措施主要有调整喂养方式、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等。肠套叠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肠息肉、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干预。
1、阵发性腹痛肠套叠早期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呈阵发性发作,婴幼儿常表现为突发哭闹、屈膝缩腹。腹痛间歇期可暂时缓解,但随病情进展间隔时间缩短。该症状由套叠肠管痉挛和缺血导致,需通过腹部超声或X线确诊。临床常用解痉药物如颠茄片、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痉挛,严重时需急诊复位。
2、果酱样便发病6-12小时后可能出现血便,典型表现为黏液血便呈果酱样,由套叠肠管黏膜缺血坏死出血所致。婴幼儿可见便中混有暗红色血丝。需与细菌性痢疾鉴别,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认。治疗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必要时使用止血敏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等药物。
3、腹部包块约60%患者可在右上腹触及腊肠样包块,质地中等且有压痛。包块为套叠的肠管及系膜组成,随病情发展可能移位至左下腹。体检时需注意与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超声检查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征。早期发现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常用设备如数字化X线透视机。
4、呕吐多数患儿出现反射性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呕吐频率与肠梗阻程度相关,严重时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留置胃管减压,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呕吐需警惕肠坏死,可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等指标评估。
5、精神萎靡病情进展至晚期可出现嗜睡、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肠坏死或感染性休克。此时体温可能升高,脉搏细速,需紧急手术处理。术前需快速补液扩容,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术后需监测肠鸣音恢复情况。
预防肠套叠需注意科学喂养,婴幼儿添加辅食应遵循由稀到稠原则,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发病24小时内为黄金救治期,家长发现孩子异常哭闹伴呕吐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选择低渣流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