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通常可以治愈,但部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能难以彻底根除。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主要与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有关,急性中耳炎通过规范治疗多可痊愈,而慢性中耳炎可能需长期管理。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部分伴随发热。早期规范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配合鼻腔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多数患者1-2周内症状可完全缓解。治疗期间需避免用力擤鼻、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防止病情迁延。
慢性中耳炎常与鼓膜穿孔、咽鼓管功能障碍或过敏体质相关,表现为长期耳漏、听力减退或耳鸣。此类患者除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局部药物外,可能需接受鼓膜修补术或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治疗。术后仍存在复发风险,尤其是合并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的患者,需同时处理原发疾病。日常需避免耳道进水、预防感冒,定期复查听力及耳内镜。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频繁掏耳或游泳时耳道进水。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症状,减少擤鼻力度。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听力变化,避免二手烟暴露。若出现耳痛反复发作或持续流脓,应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