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通常不是肠炎,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属于病毒性胃肠炎。肠炎则多由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导致,两者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秋季腹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呕吐,肠炎可能伴随黏液血便、腹痛。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饮食不当、细菌性痢疾、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
1、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秋季腹泻最常见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3天。典型症状为蛋花汤样水便,每日可达10余次,易导致婴幼儿脱水。治疗以口服补液盐为主,可配合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尿量变化,出现少尿或无尿应立即就医。
2、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同样好发于秋冬季,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传染性极强。除腹泻外常伴有剧烈呕吐,成人发病率高于儿童。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轻症可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减轻症状,严重呕吐需静脉补液。家长应做好患者隔离,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呕吐物。
3、饮食不当秋季生冷食物摄入过多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非感染性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但无发热,粪便呈糊状而非水样。调整饮食后多可自愈,必要时可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调节肠道功能。家长需注意避免给儿童食用隔夜饭菜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
4、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常见于夏秋季,与不洁饮食有关。典型表现为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治疗需用盐酸小檗碱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严重者需住院治疗。家长发现孩子便中带血或脓液时须及时送医。
5、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能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性腹泻。粪便多呈绿色泡沫状,伴有腹胀肠鸣。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必要时补充布拉氏酵母菌散。家长应注意抗生素使用规范,避免擅自调整用药剂量。
秋季腹泻期间应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处理粪便后需用肥皂水彻底洗手。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富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须立即前往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