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细胞是指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的特殊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通常表现为核分叶增多、胞浆颗粒减少等特征,主要与慢性缺氧、炎症反应激活、氧化应激损伤、骨髓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1、慢性缺氧长期低氧状态导致中性粒细胞代谢紊乱,可能伴随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治疗需纠正基础疾病,药物可选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
2、炎症反应持续炎症因子刺激影响粒细胞分化,常合并C反应蛋白升高、低热。控制感染后可改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卡维地洛、沙库巴曲缬沙坦。
3、氧化应激自由基过量造成细胞膜损伤,多伴有肢端紫绀、杵状指。需补充抗氧化剂,药物含辅酶Q10、曲美他嗪、维生素E。
4、骨髓异常心力衰竭继发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可能伴随贫血、血小板减少。需改善心功能基础上调节造血,药物有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叶酸。
心衰患者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体重变化,出现新发水肿或呼吸困难加重应及时复查血常规与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