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起疙瘩可能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外耳道疖肿、外耳道湿疹、外耳道肿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挤压或处理。
1、毛囊炎外耳道皮肤毛囊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疙瘩,常见于挖耳损伤或潮湿环境。表现为触痛性红色丘疹,可能伴随黄色脓头。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
2、皮脂腺囊肿外耳道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性肿物,质地较软且活动度好。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较小囊肿无须处理,增大或反复感染需手术切除。日常应注意避免频繁刺激耳道皮肤。
3、外耳道疖肿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疼痛剧烈且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早期可热敷缓解,成熟疖肿需由医生切开引流。禁用未消毒器械自行挑破,可能引起感染扩散。
4、外耳道湿疹过敏或慢性刺激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丘疹、水疱伴剧烈瘙痒。需排查洗发水、耳饰等致敏原,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制剂。避免搔抓加重皮肤损伤。
5、外耳道肿瘤乳头状瘤等良性肿瘤或基底细胞癌等恶性肿瘤均可表现为耳道肿物。若疙瘩持续增大、出血或伴听力下降,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早期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恶性肿瘤可能需结合放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洗澡时防止污水入耳。出现耳道疙瘩伴疼痛、流脓、听力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助于皮肤修复。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处理,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感染加重或鼓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