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防疫针后胳膊上出现疙瘩可能与局部免疫反应、药物吸收不良或轻微感染有关。
接种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现疙瘩是常见的局部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硬结或轻微疼痛。疫苗中的成分会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炎性细胞聚集形成硬结。部分疫苗如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等因含有吸附剂成分,可能更容易引发局部组织反应。疙瘩通常在接种后24-48小时出现,持续3-7天可自行消退。若局部仅出现无痛性硬结且无扩散趋势,多为正常反应,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
少数情况下,疙瘩可能由注射操作不当导致皮下出血或药物未充分分散引起局部结节。若疙瘩持续增大超过2厘米、伴随明显红肿热痛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考虑细菌感染或过敏反应可能。此时应避免搔抓或挤压,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抗感染治疗。疫苗接种后需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观察局部与全身反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