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鼓室成形术、咽鼓管功能训练、佩戴助听器等方式改善。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鼻咽部疾病、气压损伤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急性期及时用药可减轻鼓室积液对听骨链的压迫,避免炎症持续损伤中耳传音结构。用药期间需监测听力变化,若72小时无改善需调整方案。
2、鼓膜穿刺:
鼓室内积液超过3个月时,需穿刺引流恢复鼓膜振动功能。该操作可在门诊局麻下完成,抽出积液后听力可立即改善。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继发感染导致穿孔扩大。
3、鼓室成形术:
慢性中耳炎伴听骨链固定或破坏时,需手术重建传音结构。常见术式包括鼓膜修补术、听骨链重建术,通过人工听骨恢复声音传导。术后需定期进行声导抗测试评估听力恢复情况。
4、咽鼓管训练:
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可进行瓦尔萨尔瓦动作、吞咽训练等改善咽鼓管开放功能。每日3次捏鼻鼓气练习能促进中耳通气,减少积液形成。训练需持续2-3个月,配合鼻腔冲洗效果更佳。
5、助听器干预:
不可逆的感音神经性聋可选用耳背式或耳内式助听器。选配前需完成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测试,骨导助听器适用于鼓室硬化患者。使用期间需定期清洁耳模,避免耳道分泌物堵塞出声孔。
治疗期间需避免用力擤鼻、游泳等增加中耳压力的行为,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促进黏膜修复。急性期每日热敷耳周可缓解疼痛,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有助于积液引流。恢复期进行轻声交流训练,逐步适应正常音量刺激。若出现耳鸣加重或眩晕需立即复查,警惕迷路瘘管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