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物理刺激、化学刺激、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或脓疱。
1、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可通过皮肤破损或毛囊堵塞侵入。患者可能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伴有压痛。轻度感染可通过局部消毒和抗生素软膏控制,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严重感染需口服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真菌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等真菌在湿热环境下过度繁殖可引发毛囊炎。常见于胸背部位,表现为瘙痒性红色丘疹。抗真菌洗剂如酮康唑洗剂有一定缓解作用,顽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有助于预防复发。
3、物理刺激剃须、衣物摩擦或拔毛等机械刺激可损伤毛囊。长期佩戴紧身衣物或头盔也可能诱发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或毛囊性脓疱。消除刺激源后症状多能自行缓解,必要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4、化学刺激化妆品、染发剂或工业化学品中的刺激性成分可能引发毛囊炎症。接触部位出现密集红色丘疹伴灼热感。立即停用致敏产品并用清水冲洗,严重者需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5、免疫低下糖尿病、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顽固性毛囊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深部脓肿或疖肿。需控制基础疾病,严重感染需静脉用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定期监测血糖和免疫功能对预防复发很重要。
预防毛囊炎需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出汗后及时清洗,选择透气衣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免疫低下者需定期复查。出现持续红肿、发热或扩散性皮疹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挤压脓疱导致感染加重。饮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