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通常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核心指标。诊断标准主要有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每升、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血糖控制目标需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等因素个体化调整。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的血糖值。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一般为4.4至7.0毫摩尔每升。对于年轻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可适当放宽至8.0毫摩尔每升以内。空腹血糖持续升高可能提示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肝脏糖异生异常。
2、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进食后胰岛素分泌能力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理想控制目标为低于10.0毫摩尔每升,严格标准建议不超过7.8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加速血管内皮损伤,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运动时机或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干预。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多数患者应控制在7%以下,年轻患者建议低于6.5%,老年患者可放宽至8%以内。该指标每降低1%可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下降,但需警惕低血糖风险,尤其在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时。
4、血糖波动范围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应控制在4.4至10.0毫摩尔每升之间,避免低于3.9毫摩尔每升的低血糖事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可评估血糖波动性,血糖标准差小于2.0毫摩尔每升为理想状态。大幅波动可能比持续性高血糖更易导致氧化应激和血管损伤。
5、特殊人群调整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需控制在5.3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7.8毫摩尔每升。儿童青少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可放宽至7.5%。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口服降糖药方案,并适当放宽血糖目标值。
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数据,包括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值。建议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饮食方面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搭配足量蔬菜和优质蛋白。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