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加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临床诊断需结合大便性状异常、排便频率增加、脱水程度评估、感染性指标检测、喂养史调查等要素。
1、大便性状异常诊断核心指标为大便性状改变,正常母乳喂养婴儿粪便呈黄色糊状,人工喂养者多为淡黄色成形便。腹泻时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可呈稀水样、蛋花汤样或黏液脓血便。轮状病毒性腹泻典型表现为大量水样便,细菌性痢疾则常见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需记录粪便颜色、气味及是否含未消化食物残渣。
2、排便频率增加排便次数超过平日习惯频率2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母乳喂养新生儿每日排便可达5-6次,若突然增至10次以上需警惕。人工喂养婴幼儿每日超过3次稀便或水样便即应考虑腹泻。需注意区分生理性母乳性腹泻与病理性腹泻,前者排便次数多但婴儿生长发育正常。
3、脱水程度评估通过皮肤弹性、眼窝凹陷、尿量及精神状态判断脱水程度。轻度脱水表现为口唇稍干、尿量略减;中度脱水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明显凹陷;重度脱水会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脱水评分量表进行标准化评估。
4、感染性指标检测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提示细菌感染,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腹泻诊断。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细菌感染,而病毒性腹泻多显示正常或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严重病例需进行血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测。
5、喂养史调查需详细询问饮食变更史、过敏史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突然转换奶粉品牌可能诱发乳糖不耐受,添加辅食不当易引起消化不良。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母乳喂养母亲饮食中过敏原也可能通过乳汁引发婴儿过敏性腹泻。
对于小儿腹泻的家庭护理,建议维持母乳喂养并适当增加哺乳次数,人工喂养者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口服补液盐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注意臀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脱水征象,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烦躁嗜睡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应循序渐进添加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