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再次同房需采取补救措施。紧急避孕药仅对服药前72小时内的性行为有效,后续无保护性行为可能增加意外妊娠风险,补救方式主要有调整避孕措施、药物干预、监测妊娠迹象、心理调适、就医咨询。
1、调整避孕措施:
建议立即采用屏障避孕法如避孕套,既可防止性传播疾病,又能降低妊娠风险。若近期无生育计划,可考虑长效避孕方式如宫内节育器或短效避孕药,但需医生评估后使用。紧急避孕药不宜频繁使用,一年内不超过3次。
2、药物干预:
需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二次服用紧急避孕药,常用药物含左炔诺孕酮或乌利司他成分。重复用药可能引起月经紊乱、恶心等副作用,服药后出现持续呕吐需及时就医。药物对排卵抑制效果随时间递减,超过120小时需采取其他避孕措施。
3、监测妊娠迹象:
同房后14天可用早孕试纸检测,月经延迟7天以上建议复查。着床出血、乳房胀痛等早孕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就诊。紧急避孕药成功率约85%,存在避孕失败可能,需持续观察身体变化。
4、心理调适:
避免过度焦虑影响内分泌,可通过冥想、运动缓解压力。伴侣应共同承担避孕责任,减少重复使用紧急避孕药的情况。若出现决策矛盾可寻求心理咨询,理性评估生育计划。
5、就医咨询:
妇科医生可评估子宫内膜情况,必要时采取黄体酮撤退性出血方案。对避孕失败高风险人群,72小时内可考虑放置含铜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达99%。多次避孕失败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基础疾病。
紧急避孕后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绿叶蔬菜帮助肝脏代谢药物成分,避免饮酒加重肝脏负担。适度进行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调节内分泌,但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不适。下次月经周期前建议使用避孕套双重防护,建立月经日记记录周期变化。若出现严重头痛、视力模糊等血管神经症状需立即就诊,长期避孕规划可咨询计划生育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