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铁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铁剂、改善吸收环境、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缺铁可能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遗传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6月龄以上婴儿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红肉泥、动物肝脏等。母乳喂养儿需保证母亲膳食中铁的充足摄入。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或西蓝花,有助于提高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避免与牛奶、浓茶同食影响铁吸收。
2、补充铁剂中重度缺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常见有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铁剂宜在两餐间服用,可能出现黑便、便秘等反应,需配合益生菌调节。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
3、改善吸收环境纠正慢性腹泻、乳糜泻等胃肠疾病,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特别关注铁储备情况。避免过量钙剂干扰铁吸收,补铁期间暂停高钙辅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肠道吸收功能。
4、治疗基础疾病反复鼻出血、肠道息肉、钩虫病等可导致慢性失血,需耳鼻喉科或消化科专科处理。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等罕见病需基因检测确诊。慢性肾脏病患儿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补铁治疗。
5、定期监测补铁治疗2周后需复查网织红细胞反应,4周评估血红蛋白回升情况。血清铁蛋白检测能准确反映铁储备状态。早产儿建议每3个月筛查铁代谢指标,学龄前儿童每年体检应包括血常规检查。
预防缺铁应从孕期开始,孕妇每日需摄入不少于30毫克铁元素。婴儿4-6个月起逐步添加高铁辅食,幼儿期保证每日红肉摄入50-75克。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但需注意避免高温煎炸破坏营养素。建立科学喂养习惯,避免偏食挑食,出现食欲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补铁治疗需持续至铁蛋白恢复正常后2-3个月,以充分补足储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