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主要处理原则是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和监测生命体征。产后出血是
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紧急情况,需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1、迅速止血
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针对不同原因,止血方法有所不同。
- 子宫收缩乏力:通过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类药物(如催产素)或前列腺素类药物(如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
- 胎盘残留:需手动剥离胎盘或进行清宫手术,确保子宫内无残留组织。
- 产道损伤:缝合裂伤部位,修复损伤组织。
- 凝血功能障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2、补充血容量
大量失血会导致休克,需及时补充血容量。
- 静脉输液: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维持血压稳定。
- 输血:根据失血量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
- 监测指标:密切观察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尿量,评估补液效果。
3、预防感染
产后出血后,产妇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 抗生素治疗: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或青霉素类药物。
- 无菌操作:在处理伤口或手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 个人卫生:指导产妇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4、监测生命体征
产后出血后,需持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
- 血压和心率:每小时测量一次,评估循环状态。
- 呼吸和体温:观察呼吸频率和体温变化,预防感染和呼吸衰竭。
- 尿量和意识:记录尿量,评估肾功能;观察意识状态,预防脑缺血。
产后出血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多学科协作处理。医护人员应根据病因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同时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和监测生命体征。产妇及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确保母婴安全。若出现异常症状,如头晕、心悸或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