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酸碱度正常值为4.6-8.0,通常受饮食结构、代谢状态、药物影响、泌尿系统功能和检测时间等因素调节。
高蛋白饮食如肉类、鱼类会促进酸性代谢产物生成,使尿液偏酸;而素食或大量摄入柑橘类水果、蔬菜等碱性食物可使尿液偏碱。长期极端饮食可能导致酸碱度超出正常范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酮体堆积会使尿液呈强酸性;严重呕吐或呼吸性碱中毒则可能导致碱性尿。某些遗传代谢疾病也会影响尿液酸碱平衡。
维生素C、氯化铵等药物可酸化尿液;碳酸氢钠、枸橼酸钾等碱性药物则会使尿液碱化。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的代谢产物也可能改变尿液酸碱度。
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因氢离子排泄障碍会出现碱性尿。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可使尿液暂时性碱化。
晨尿通常偏酸性,餐后尿液可能暂时碱化。剧烈运动后乳酸堆积会使尿液酸度增加,检测时应避免这些影响因素。
维持尿液酸碱度平衡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均衡摄入谷物、蔬菜、奶类等食物。长期异常需检查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或泌尿系统病变,避免自行服用调节酸碱度的药物。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及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更需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