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水杨酸盐类中毒可通过催吐洗胃、碱化尿液、血液净化、对症支持、药物拮抗等方式治疗。水杨酸盐类中毒通常由误服药物、过量用药、皮肤吸收、长期累积、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催吐洗胃:
早期发现中毒时,若患儿意识清醒且无呕吐反射抑制,可立即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催吐。对口服中毒4-6小时内者需用生理盐水洗胃,洗胃后经胃管注入活性炭吸附残留毒物。操作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2、碱化尿液: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使尿液pH维持在7.5-8.0,可加速水杨酸盐离子化,减少肾小管重吸收。需监测血pH避免过度碱中毒,同时补充钾离子防止低钾血症。该方法对血药浓度低于500mg/L的中毒效果显著。
3、血液净化:
严重中毒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适用于血药浓度超过700mg/L、持续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患儿。血液净化能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水杨酸盐,比强迫利尿更高效,需在重症监护下实施。
4、对症支持:
针对高热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退热药加重毒性。纠正脱水需静脉补液,维持尿量在2ml/kg/h以上。出现惊厥可静脉注射地西泮,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
5、药物拮抗:
维生素K1可对抗水杨酸盐引起的凝血障碍,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出现低血糖者补充葡萄糖,但需注意高血糖会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谨慎使用碳酸氢钠。
患儿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恢复期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加重酸中毒。密切观察48小时以防症状反复,出院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家中所有药品应锁柜存放,喂药时严格核对剂量,避免使用含水杨酸盐的复方制剂。出现嗜睡、耳鸣、呕吐等早期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