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水杨酸盐类中毒可通过催吐洗胃、碱化尿液、血液净化、对症支持、药物拮抗等方式治疗。水杨酸盐类中毒通常由误服药物、过量用药、皮肤吸收、长期累积、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催吐洗胃:
早期发现中毒时,若患儿意识清醒且无呕吐反射抑制,可立即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催吐。对口服中毒4-6小时内者需用生理盐水洗胃,洗胃后经胃管注入活性炭吸附残留毒物。操作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2、碱化尿液: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使尿液pH维持在7.5-8.0,可加速水杨酸盐离子化,减少肾小管重吸收。需监测血pH避免过度碱中毒,同时补充钾离子防止低钾血症。该方法对血药浓度低于500mg/L的中毒效果显著。
3、血液净化:
严重中毒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适用于血药浓度超过700mg/L、持续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患儿。血液净化能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水杨酸盐,比强迫利尿更高效,需在重症监护下实施。
4、对症支持:
针对高热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退热药加重毒性。纠正脱水需静脉补液,维持尿量在2ml/kg/h以上。出现惊厥可静脉注射地西泮,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
5、药物拮抗:
维生素K1可对抗水杨酸盐引起的凝血障碍,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出现低血糖者补充葡萄糖,但需注意高血糖会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谨慎使用碳酸氢钠。
患儿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恢复期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加重酸中毒。密切观察48小时以防症状反复,出院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家中所有药品应锁柜存放,喂药时严格核对剂量,避免使用含水杨酸盐的复方制剂。出现嗜睡、耳鸣、呕吐等早期症状需立即就医。
母乳性黄疸主要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延迟、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喂养频率不足、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胆红素代谢延迟: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胆红素结合酶活性较低,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滞留时间延长。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2-3周内逐渐改善,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
2、母乳酶活性影响:
母乳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肠道内已结合的胆红素,使其重新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种酶在初乳中含量较高,持续母乳喂养可能延长黄疸持续时间。
3、喂养不足:
母乳喂养量不足或喂养间隔过长会导致新生儿摄入热量不足,肠蠕动减慢,胆红素经粪便排出减少。建议按需哺乳,每日喂养8-12次,确保新生儿每日有6-8次小便和3-4次大便。
4、肠道菌群未建立:
新生儿肠道内缺乏转化胆红素的正常菌群,影响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随着母乳中寡糖成分促进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定植,黄疸通常在1-2个月内自行消退。
5、遗传代谢因素:
少数患儿存在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下如吉尔伯特综合征,表现为母乳性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这类情况需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光疗干预。
母乳性黄疸期间应保证充足喂养,每日监测黄疸变化情况。母亲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黄色蔬果。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进行性加重,需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适当晒太阳避开强光时段有助于胆红素代谢,但需注意避免受凉或晒伤。定期进行儿童保健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