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食欲减退等常见反应,多数属于正常免疫应答。典型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硬结、短暂性发热、烦躁哭闹、轻微腹泻及嗜睡。
1、局部硬结:
疫苗注射后24小时内,约10%-20%婴儿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或硬结,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这与疫苗佐剂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免疫反应有关,可用干净毛巾冷敷缓解,避免挤压或热敷。症状多在2-3天内自行消退。
2、短暂性发热:
约5%-15%的接种者在6-12小时后出现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热源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建议增加哺乳频率补充水分。若体温持续超过24小时或高于39℃,需就医排除感染性疾病。
3、烦躁哭闹:
部分婴儿接种后12小时内表现为异常哭闹、睡眠不安,可能与注射疼痛或疫苗成分引起的轻微不适有关。通过搂抱安抚、保持环境安静可缓解,通常不超过48小时。持续剧烈哭闹需警惕肠套叠等急腹症。
4、轻微腹泻:
重组乙肝疫苗中的酵母蛋白成分可能引发短暂肠道敏感,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但无脓血。哺乳期母亲可暂时减少高蛋白食物摄入,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低乳糖奶粉过渡。症状超过3天或出现脱水表现需及时就诊。
5、嗜睡反应:
免疫系统应答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短暂倦怠,表现为睡眠时间延长但能被正常唤醒。该反应具有自限性,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和肤色变化即可。若伴随呕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洗澡擦洗注射部位,母乳喂养可增强免疫效果并提供安抚作用。观察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若出现皮疹扩散、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过敏反应表现,应立即就医处理。常规反应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密切观察72小时大多可自行缓解,完成全程接种对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