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手术风险主要包括神经损伤、感染、硬膜撕裂、脊柱不稳和血栓形成。手术风险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1、神经损伤:
术中操作可能直接损伤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显微镜或导航技术可降低风险,但严重骨质疏松或解剖变异患者仍需警惕。
2、感染风险:
术后切口或椎间隙感染发生率约1%-3%,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表现为发热、伤口渗液,需抗生素治疗甚至清创手术。术前皮肤准备和无菌操作是关键预防措施。
3、硬膜撕裂:
椎管减压时可能造成硬脊膜破损,引发脑脊液漏。多数可通过术中修补和卧床休息恢复,少数需二次手术。严重者可导致头痛、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4、脊柱不稳:
广泛椎板切除可能破坏脊柱稳定性,尤其合并退变性滑脱患者。需同期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但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邻近节段退变风险。
5、血栓形成:
术后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肥胖或凝血异常患者风险更高。早期下床活动、弹力袜和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但需平衡出血风险。
术后应保持切口干燥两周,避免弯腰提重物,三个月内使用腰围保护。康复期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定期复查MRI评估神经减压效果,若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或发热需及时就诊。长期需控制体重、改善坐姿,避免久坐久站加重腰椎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