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发热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烧药。退烧药的选择需考虑体温程度、年龄限制、药物成分、过敏史及并发症风险等因素。
1、体温程度: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低热阶段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持续高热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精神萎靡等重症表现。
2、年龄限制:
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任何退烧药,6个月以下慎用布洛芬类。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患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严格按校正月龄计算用药剂量。
3、药物成分:
儿童常用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等。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成分药物以防瑞氏综合征。复合感冒药可能含有重复成分,需核对药品说明书避免过量。
4、过敏史:
既往有解热镇痛药过敏史的患儿需禁用同类药物。蚕豆病患儿慎用对乙酰氨基酚。用药后出现皮疹、面部肿胀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并发症风险:
持续高热伴呕吐可能提示脑炎或心肌炎等重症倾向。出现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时禁用退烧药掩盖病情,需紧急送医。退烧药使用不超过3天无效需重新评估病因。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轻薄棉质衣物。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可适量进食常温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进食过热或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皮疹部位保持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感染。恢复期需隔离两周,玩具餐具每日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注意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