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可通过按摩子宫、药物治疗、宫腔填塞、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产程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按摩子宫:
通过手法按摩子宫底可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宫腔内血块排出。操作时需保持手掌温度适宜,沿子宫纵轴均匀施力,配合宫缩剂使用效果更佳。按摩过程中需持续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量,单次按摩持续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2、药物治疗:
常用宫缩剂包括缩宫素、麦角新碱、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缩宫素通过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受体引发节律性收缩;麦角新碱能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促进子宫持续收缩。药物选择需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及产妇基础状况决定。
3、宫腔填塞:
采用无菌纱布条或专用球囊装置对宫腔进行机械性压迫止血。填塞物需均匀紧密贴合宫腔壁,留置24-48小时后逐步取出。操作过程需严格无菌技术,填塞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密切观察感染征象。
4、子宫动脉栓塞: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股动脉插管至子宫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栓塞能快速阻断出血部位血供,止血成功率可达85%-90%。术后需监测下肢动脉搏动及肾功能变化,警惕盆腔脏器缺血风险。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子宫压迫缝合术、子宫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B-Lynch缝合术通过纵向捆扎子宫体减少出血;子宫动脉结扎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子宫切除术作为终极手段用于难以控制的致命性出血。
产后出血产妇应保持半卧位促进恶露排出,24小时内每30分钟监测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量。饮食宜选择高铁高蛋白流质,如猪肝粥、红枣汤等,分次少量进食。恢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注意会阴部清洁,及时更换产褥垫,出现发热、腹痛加剧或出血量突然增多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