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的大便通常呈现水样、泡沫状、酸臭味明显,可能伴有排便次数增多和肛周皮肤发红。主要特征包括稀便不成形、颜色偏黄绿、肉眼可见未消化奶瓣。
乳糖未被分解导致肠道渗透压升高,水分大量进入肠腔形成蛋花汤样或喷射状水便。大便含水量超过90%,尿布吸收后常留下水渍圈,与普通母乳喂养的糊状便差异显著。
未消化乳糖在结肠发酵产气,使粪便混入密集小气泡,摇晃尿布时可观察到泡沫堆积。这种发酵过程产生的氢气可能引发腹胀,婴儿排便时常伴随排气声。
肠道细菌分解乳糖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使粪便散发刺鼻酸腐味,类似变质牛奶混合醋的异味。气味强度与乳糖摄入量正相关,区别于普通婴儿便的微酸乳香味。
大便中可见白色颗粒状或絮状未消化奶块,直径约1-3毫米。这是乳糖酶缺乏导致蛋白质、脂肪吸收不全的表现,配方奶喂养婴儿更易出现明显奶瓣。
每日排便可达8-10次,便后哭闹不安,肛周皮肤因酸性刺激出现充血糜烂。长期腹泻可能引发体重增长缓慢,需与感染性腹泻鉴别。
建议母乳喂养母亲暂时限制乳制品摄入,配方奶喂养可更换无乳糖配方。注意臀部护理使用含氧化锌的护臀霜,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轻柔拍干。监测婴儿尿量防止脱水,若出现嗜睡、囟门凹陷等脱水体征需立即就医。补充婴幼儿专用益生菌可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