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肺部毒性、肝功能损害、皮肤光过敏及心律失常加重。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不良反应与药物蓄积性和个体敏感性密切相关。
1、甲状腺功能异常胺碘酮含碘量高,长期使用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表现为心悸、体重下降或乏力、畏寒等症状。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时应调整剂量或联用甲状腺药物。
2、肺部毒性胺碘酮可诱发肺间质纤维化,早期表现为干咳、活动后气促。胸部CT可见磨玻璃样改变,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功能下降。一旦确诊需立即停药,严重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肝功能损害约30%患者用药后出现转氨酶升高,少数可进展为肝硬化。表现为食欲减退、黄疸等,与药物抑制肝细胞代谢酶有关。建议用药前6个月每月监测肝功能,异常时需减量或停药。
4、皮肤光过敏胺碘酮沉积于皮肤后与紫外线反应,导致暴露部位出现蓝灰色色素沉着。患者需严格防晒,避免日光直射。症状严重时可外用氢醌霜改善色素沉着。
5、心律失常加重该药本身可能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延长有关。用药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血钾应维持在4.0mmol/L以上,避免联用其他延长QT间期药物。
使用胺碘酮期间应低碘饮食,限制海带、紫菜等摄入。定期进行胸部X线、肺功能及眼科检查预防角膜微粒沉积。若出现持续性干咳、不明原因发热或视力模糊,需立即就医评估。由于半衰期长达40-60天,停药后仍需监测不良反应至少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