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由经血逆流、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及医源性种植等原因引起。
1、经血逆流: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在卵巢、直肠等部位种植生长。这种理论得到病理学支持,但无法解释所有病例,需结合腹腔镜确诊。
2、免疫异常:
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无法有效清除异位内膜组织。免疫调节异常可能促进病灶血管生成,导致疼痛和不孕,需通过血清免疫指标检测辅助诊断。
3、遗传因素:
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高7-10倍,特定基因如GALNT13变异可能影响内膜细胞粘附能力。家族史阳性者建议定期妇科检查,尤其伴有进行性痛经时。
4、内分泌失调:
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异位内膜增殖,孕激素抵抗则导致病灶无法萎缩。这类患者常合并月经紊乱,可通过激素六项检查评估,必要时采用药物抑制雌激素合成。
5、医源性种植:
剖宫产或子宫手术可能将内膜细胞直接植入腹壁切口,形成瘢痕内异症。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周期性疼痛包块,需超声检查鉴别,确诊后需手术切除病灶。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饮食注意减少红肉摄入,增加深海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疼痛明显时可尝试局部热敷。35岁以上未孕患者建议尽早就诊评估,长期未治疗可能影响卵巢储备功能。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累及卵巢、子宫骶韧带、盆腔腹膜、直肠阴道隔及输卵管。病灶分布与经血逆流、体腔上皮化生等因素相关。
1、卵巢:
约80%患者存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囊肿增大可能压迫卵巢组织,导致排卵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超声检查可见附件区囊性包块。
2、子宫骶韧带:
病灶多位于子宫后方韧带与直肠交界处,局部形成触痛性结节。周期性炎症反应可致韧带纤维化,引发性交痛及排便痛。妇科检查可触及骶韧带增厚或结节,磁共振成像有助于明确病灶范围。
3、盆腔腹膜:
腹膜表面可见红色、蓝色或黑色斑点样病灶,好发于子宫直肠陷凹及膀胱反折腹膜。病灶刺激导致盆腔粘连,可能引起慢性盆腔痛。腹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可见腹膜种植灶伴血管增生。
4、直肠阴道隔:
深部浸润型病灶可穿透直肠阴道隔,形成质硬结节。月经期直肠刺激症状明显,可能出现便血、里急后重感。三合诊检查可触及触痛性肿块,需与直肠肿瘤鉴别。
5、输卵管:
输卵管浆膜面易受异位内膜侵犯,管腔通常保持通畅但可能扭曲变形。病灶干扰输卵管蠕动功能,增加不孕风险。造影检查可见输卵管形态异常,但需结合腹腔镜评估实际病变程度。
建议患者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长期保持坐姿。饮食可增加深海鱼、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减少红肉及高脂乳制品摄入。疼痛发作期可采用热敷缓解症状,但需定期复查监测病灶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异常出血或生育障碍,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及肿瘤标志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