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情况下属于急重症,需立即就医评估。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出血量、是否合并脑损伤、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年龄因素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1、出血量:
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短暂头痛,大量出血则会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出血量超过20毫升时易引发脑疝,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CT检查可精确测量出血范围,临床常用Fisher分级评估严重程度。
2、合并脑损伤:
约60%病例伴随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时预后较差,可能出现长期意识障碍。这类患者需在神经重症监护室进行多模态监测,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3、基础健康: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或血管畸形的患者出血风险倍增。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出血量往往较大,需立即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逆转抗凝效果。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
4、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因颅缝未闭合缓冲空间较大,老年人则因脑萎缩代偿能力下降。7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达30%,多与心肺功能代偿不足有关。青少年患者恢复较快但需警惕外伤后癫痫。
5、并发症风险:
脑血管痉挛是常见致死原因,多发生在出血后4-14天。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约20%,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他如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全身并发症也需重点防范。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避免用力排便。恢复期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但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CT观察出血吸收情况,出现头痛加剧或意识变化需立即返院。建议家庭成员学习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方法,特别注意瞳孔变化和肢体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