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骨髓浸润抑制造血、治疗相关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免疫性血小板破坏等原因引起,需通过病因治疗、成分输血、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1、骨髓浸润:肿瘤细胞占据骨髓空间导致巨核细胞生成减少,表现为皮肤瘀斑或鼻出血。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等靶向药物。
2、化疗抑制:烷化剂等化疗药物会暂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化疗后7-14天血小板降至最低。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或白细胞介素11刺激造血。
3、脾亢破坏:合并脾肿大时血小板滞留脾脏增多,可能伴随门静脉高压。需评估脾脏大小,严重者可考虑脾区放疗或脾切除术。
4、免疫异常:异常单克隆蛋白干扰血小板功能或诱发自身抗体,常见牙龈渗血不止。可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或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磕碰出血,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损伤,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出血征兆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