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情况下无须立即进行穿刺检查,是否需要穿刺主要取决于病因排查需求、治疗效果评估、出血风险分级、骨髓造血功能判断等因素。
1. 病因排查不明原因的血小板持续降低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此类疾病可能伴随贫血或感染症状。
2. 疗效评估对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者,穿刺可鉴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后者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或骨痛。
3. 风险分级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且伴活动性出血时,穿刺需在输注血小板保护下进行,避免操作引发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4. 功能判断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检查能区分血小板生成障碍或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伴血小板滞留。
建议患者完善外周血涂片、自身抗体检测等无创检查后,由血液科医生综合评估穿刺必要性,检查后需压迫止血并监测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