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肝硬化是由慢性肝病进展导致的肝脏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肝组织被纤维隔分割形成再生结节,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长期肝损伤后。
1、病因:病毒性肝炎长期未控制可能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与再生,最终形成纤维隔和假小叶结构。治疗需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配合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
2、病理特征:肝脏质地变硬,表面呈颗粒状结节样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肝细胞团。伴随门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脾肿大、腹水等症状。
3、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形态不规则,CT或MRI能显示结节分布,肝弹性检测可评估纤维化程度,确诊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和肝活检病理。
4、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晚期需防治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必要时考虑肝移植。
患者应严格戒酒,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超声,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呕血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