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行为频发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但也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相关。自残行为的发展过程通常从情绪宣泄式自伤逐渐演变为成瘾性自伤。
1、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可能通过自残缓解内心痛苦,典型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治疗需结合心理治疗与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
2、双相情感障碍躁郁发作期间可能出现冲动性自伤,常伴随情绪剧烈波动。治疗需稳定剂如碳酸锂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
3、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多存在人际关系敏感与自残行为,治疗需长期辩证行为疗法配合情绪稳定剂丙戊酸钠。
4、创伤后应激童年虐待等创伤经历可能导致用自残释放压力,表现为闪回、警觉性增高。治疗需创伤聚焦认知行为疗法联合SSRI类药物。
发现自残行为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日常生活中可尝试正念训练、艺术表达等非伤害性情绪调节方式,避免独处时接触危险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