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不能放任不管。骨质破坏可能由骨质疏松、骨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补钙、抗感染、手术或药物干预等措施。
1、骨质疏松长期钙摄入不足或激素水平异常导致骨量减少,表现为腰背疼痛、易骨折。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常用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
2、骨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侵蚀骨组织,伴随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需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药物包括地诺单抗、帕米膦酸二钠、伊班膦酸钠等抗骨吸收制剂。
3、骨髓炎细菌感染导致骨质溶解破坏,出现发热、患处红肿热痛。需长期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清创手术,常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
4、甲状旁腺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引发骨钙流失,伴随肾结石、乏力。需手术切除腺瘤或使用西那卡塞等药物调节钙磷代谢。
日常需保证奶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饮食,避免吸烟酗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中重度骨质破坏可能致残,建议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