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并非一定会发展为肛瘘,但概率较高。肛周脓肿可能由肛腺感染、外伤刺激、免疫力低下、克罗恩病等原因引起,及时规范治疗可降低肛瘘发生风险。
1. 肛腺感染:肛腺阻塞继发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表现为肛周红肿热痛。早期需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化脓后需切开引流。
2. 外伤刺激:肛裂或异物损伤导致细菌入侵,可能伴随排便疼痛。保持局部清洁并使用高锰酸钾坐浴,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3.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易反复感染。控制原发病基础上,可短期使用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
4. 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导致深部瘘管形成,常伴腹泻腹痛。需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联合外科引流治疗。
建议肛周脓肿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就医,术后保持大便通畅并每日坐浴,避免久坐以降低肛瘘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