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用性骨质疏松可能由脑卒中后偏瘫、脊髓损伤、骨折长期制动、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引起。这些疾病导致肢体活动受限,骨骼缺乏力学刺激引发骨量流失。
1. 脑卒中后偏瘫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使患侧肢体活动减少,可能与前庭神经损伤、运动皮层缺血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患侧骨密度显著下降。可通过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雷洛昔芬联合康复训练干预。
2.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或四肢瘫,可能与神经元坏死、传导通路中断有关,通常伴随肌萎缩和尿钙增高。需使用降钙素、特立帕肽等药物,并结合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
3. 骨折制动骨折后长期石膏固定可能因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机械负荷缺失引发局部骨质疏松。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D钙剂、依替膦酸二钠,拆除固定后逐步负重训练。
4. 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疾病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肌纤维变性有关,表现为全身性骨量减少。需基础治疗原发病,辅以雷奈酸锶、阿法骨化醇等药物。
建议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定期监测骨密度,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低频脉冲治疗等物理刺激,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