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存在虚病需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与临床症状,常见表现有乏力倦怠、畏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等。
1、气虚表现易疲劳、活动后气促、自汗,舌淡胖有齿痕。建议通过八段锦锻炼,可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黄芪颗粒等药物调理。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女性月经量少。日常可食用红枣枸杞粥,药物可选当归补血汤、归脾丸、复方阿胶浆。
3、阳虚表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冬季注意保暖,药物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
4、阴虚表现潮热盗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避免辛辣燥热食物,药物建议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虚证需长期调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