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化疗后发烧可能由感染性发热、药物热、肿瘤热、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抗感染、调整用药或对症治疗。
1. 感染性发热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表现为体温超过38℃伴寒战,需血培养确诊。治疗包括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辅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免疫力。
2. 药物热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环磷酰胺可能引发超敏反应。特征为用药后24-48小时出现弛张热,停药可缓解。可换用多柔比星脂质体等替代方案,必要时使用地塞米松抗过敏。
3. 肿瘤热淋巴瘤进展时释放致热因子导致发热,多为38℃以下不规则热型。需复查PET-CT评估病情,调整R-CHOP方案或改用苯达莫司汀等二线药物控制肿瘤活动。
4. 粒细胞缺乏热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引发发热。需紧急使用非格司亭升白治疗,配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强效抗生素,必要时进行层流病房隔离。
化疗后体温超过38℃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及炎症指标,避免自行使用退烧药掩盖病情,保持口腔清洁并监测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