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热敷腹部、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肠胃炎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急性期可短暂禁食,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减少胃肠负担。
2、补充水分腹泻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成人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儿童按体重每公斤50-100毫升计算。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干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
3、使用药物细菌性肠胃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诺氟沙星胶囊适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禁止自行使用止泻药。
4、热敷腹部将热水袋温度控制在40-50℃,用毛巾包裹后敷于脐周,每次15-20分钟。热敷能缓解肠痉挛引起的腹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烫伤,婴幼儿及糖尿病患者须谨慎使用。
5、静脉补液重度脱水患者需住院接受静脉补液治疗,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通过静脉途径快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肠胃炎恢复期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食品卫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餐具定期消毒。慢性肠胃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胃肠镜,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等器质性疾病。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