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调整饮食、抬高床头、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通常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食管黏膜屏障受损、胃排空延迟、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进食巧克力、薄荷、咖啡等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餐控制在七分饱,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超重患者需控制体重,肥胖可增加腹内压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胃酸分泌和食管黏膜刺激。
2、抬高床头睡眠时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和腰带,防止增加腹压。餐后保持直立位,避免弯腰、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睡前3小时避免进食,夜间反流严重者可尝试左侧卧位睡眠。
3、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能增强食管蠕动和胃排空。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可在食管表面形成保护层。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适用于轻中度患者。药物治疗需持续8-12周,严重者需维持治疗。
4、内镜下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内镜下射频治疗或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内镜下缝合术能缩小食管下括约肌开口。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长期疗效仍需观察。治疗前需完善胃镜检查评估食管炎分级和是否存在巴雷特食管。
5、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标准外科术式,适用于合并食管裂孔疝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手术重建食管下括约肌屏障功能,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高龄、心肺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腹胀等并发症,多数可自行缓解。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避免饱餐后立即运动。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诱发反流的食物。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出现吞咽疼痛、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复诊。长期未愈的食管炎可能增加食管癌变风险,需加强内镜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