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及斑块形成四个关键环节。
1、内皮损伤: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侵入血管壁。建议控制血压并戒烟,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药物。
2、脂质沉积:血液中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内皮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必要时使用依折麦布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3、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后转化为泡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加重病变。表现为C反应蛋白升高,可检测炎症标志物评估风险。
4、斑块形成:平滑肌细胞迁移形成纤维帽,钙化后导致管腔狭窄。严重时可出现心绞痛症状,需通过冠脉CT或造影评估斑块稳定性。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水平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